>
網頁

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

【香港。三家村】隠世的石礦場


三家村,即係而家D人叫的鯉魚門
很久之前來過這裡一趟,都是從論壇上得知這地方
今次同琪琪再來一次

交通:油塘地鐵站行過去鯉魚門
攝影器材: Sony A57   應該係 KM D5D  + Minolta AF 24 F2.8 NEW + Minolta AF 70-210 F4

但出發前先食個飯先... 



↑ 長頭髮.... T.T


↑ 最愛的泡菜豬肉飯





↑ 食飽就慢慢行去三家村


↑ 避風塘

從字面看,三家村最早可能是三家人成村,據稱三家乃指溫、劉、陳或張、劉、連三姓人,開村歷史現已不可考,而鯉魚門只是三家村鄰旁進入維多利亞港的海道名稱,但香港人一般習慣稱三家村為鯉魚門。
鯉魚門石質優美,最早在此定居計有葉、曾、李、張等姓,是廣東客家人百多年前移居九龍東部發展出來的村落,從事打石謀生,先將石材從礦場採出,再請梅縣來的客籍石工精打細琢,石材便可利用船隻遠銷廣州、台山、順德各地,用以興建祠堂或作門柱石等。鯉魚門與牛頭角、茜草灣、茶果嶺等三條鄰近以打石為生的村落,在清朝合稱「四山」,駐紮在九龍寨城的官員任命每山一人當「頭人」,合稱「四山頭人」,除管理地方外,亦代為收稅。1897年英國租用新界,隨即為村內土地從新登記,三家村的「官批石堂」一一被「封山」,而各石礦場直到1904年左右才得獲發新牌照繼續經營。其時村民陸續開設草席廠、顏料廠、船廠等工業。1934年英軍聘用很多勞工在村內及魔鬼山建造軍事設施,帶動當地飲食業的發展。1967年香港政府不再為石廠續牌,有200年長的石礦業遂全面停業。其時已有道路直達鯉魚門,海鮮業才有長足的發展,多間新酒家開業,而渡船碼頭和沿岸停泊十多艘海鮮艇,讓遊客可親自揀選活海鮮。
隨著鯉魚門的發展,三家村已經成為鯉魚門的一部份。原來的地鐵曾計劃延伸至三家村,但自從將軍澳線計劃落實後,三家村的站亦取消,改為以巴士連接地鐵藍田站,隨著將軍澳線的落成,在港鐵油塘站徒步15分鐘前往也可,而該處亦是貼鄰東區海底隧道的鄉村之一。



↑  過晒海鮮街,繼續慢慢行入去,會見棵好型的樹









↑ 幾鐘意 Minolta AF 24 F2.8 New 這枝鏡頭. Minolta Blue 好靚.



↑ 海邊,一定唔少得天后廟,呢間原來係二級歷史建築

昔日的鯉魚門陸路交通極為不便,所以水路交通是最主要的出入方法。正因為這獨特的地理位置,所以自古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。清朝時期,鄭成功退守台灣,其部屬鄭建沒有隨行,輾轉流落至廣東,後人鄭連昌更佔據鯉魚門一帶,成為雄霸一方的海盜。現時屹立在鯉魚門海邊的天后廟,據講正是由鄭氏始建,1953年重建時,更發現刻有「鄭連昌立廟,日後子孫管業,乾隆十八年春立」的石碑。現時已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。 








↑ 我地行錯左入人地屋企,被狗追... 好彩剛剛有個姨姨行過解救左我地~




↑ 呢度風景好靚,對面就係港島東



↑ 今次主要就係想去這個隱世旳石礦場

百多年前,鯉魚門、牛頭角、茜草灣及茶果嶺,聚居了不少客家人,由於文化背景相近,所以便結成「四山」聯盟,而打石正是四山重要的經濟命脈。由天后廟沿海邊繼續走,可以見到石礦場遺址。據導賞員吳力波所講,客家石匠會將山頭劃分成不同的石堂,然後各自開採。現時的立法會大樓、舊中國銀行大樓,甚至是廣州的石室聖心大教堂,所用的石材都來自「四山」。峭壁上一道道的痕迹,就是最佳見證。




↑ 要行一段仔泥路









↑  因為第二日會賣走支 Minolta AF 70-210 F4,所以今日特登帶出來用下







↑ 草地夠大,可以擺多D唔同姿勢,但下次要拎走佢個袋先得... XD


↑  再試一張打雀~ 呢枝鏡真係唔錯
點解賣? 因為我都係鐘意用佢的第二代鏡 Minolta AF 70-210 F3.5-4.5 多D
成像不相伯仲,但輕好多~!



↑   試下張黑白照,好似好有FEEL咁... 



↑  國金下的漁夫

~ 完 ~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